2020最难的四分之一已经过去,胜利在望,大家再坚持一下。
宅在家见证了N多历史的我们终于可以开始切换出hard模式!
宅家期间,有的人迷恋上报复性健身,有的人成功晋升美食博主,有的人成为“云办公”达人……
那么,你呢?
对我来说,最大的改变在于「换位思考」。
在人力资源圈,「共情」,「换位思考」,「帮助他人成功」,是最常被提及的话题。
但是讲得多,不等于能够做到。
我在外企时好日子过得比较舒服,一方面比较接近管理层,管理层对于我的很多观点和做法都比较认同;另一方面,外企没有那么重的KPI,团队氛围比较和谐,大家愿意腾出时间来支持你的工作。
进入互联网圈之后,我在和别人谈工作时改变了习惯,因为我意识到,大部分时候仅开口索要,是要不到任何资源的;
我开始转变说话的方式,在谈合作项目的时候,先开口问对方的OKR是什么?我怎么能帮到你完成你的指标。
这样的沟通方式,让我收获了一些支持和认可。
我一度以为,这就是共情。
01什么才是真正的共情?这次的疫情带来的冲突,是史无前例的。所以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各种各样的矛盾。
最初有年轻人和老人的矛盾,年轻人控诉为什么说服老人戴口罩那么难;
之后有湖北人出逃引发的矛盾,各地网友都在线控诉那些封城前从武汉溜出来的新冠病人;
再接着是春节后,是希望尽早复工的企业和不愿意也不敢复工的员工的矛盾;
之后是中国人/华人在国外被歧视被攻击,国内和国外的矛盾;
再之后中国疫情好转,而全球情况恶化,留学生回国被抵制批评,反过来留学生也控诉自己当初给国内寄了口罩,现在回来还挨骂。
记得在年前,武汉封城前的前夜开往上海的高铁上坐得全满,这对于家在上海的我来说,是非常担心的。
我和好朋友聊到这个事情,好友说:「真希望他们就待在武汉,哪里也不要去。」犹豫了一会儿,他又叹了口气「现在武汉的医疗资源肯定不够,想去北京上海大医院,其实这种心情也能理解。」
在听到他这番话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在之前我虽然很同情武汉人民,也会打电话去了解武汉的朋友们近况如何,但从心底里,我并不愿意把我自己挪到他们所处的环境中。
置身事外,不花时间了解细节,随心所欲去评论别人做事对与不对,是这个时代互联网提供给我们的最大便利。
看到员工入职后怀孕了,就说是骗子;
看到孩子跳楼,就是父母祸害;
看到游泳池里推搡孩童,就说是人渣必须人肉。
在刚刚复工的时候,某公司CEO为了推着员工早日复工,特意写了全员信,把新冠和甲流相提并论,大意是没那么危险,反而长期在家,会让免疫力下降。
看似是一封动员信,但是CEO没有试图去了解员工的担心,员工的期望,而是直接把自己的体验扔给员工们,然后做了自己的判断:
这病没关系,赶紧回来上班。
这封邮件让员工们都大为不满,而在员工被查出感染新冠之后,更让CEO 陷入了无数舆论批评。
事实上,共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这位CEO来说,她本可以通过共情能力,抓住员工内心最关注的问题,让团队充满安全感,也充满战斗力。
休斯顿大学的研究教授布芮尼·布朗在一场TED分享中提到:
真正的共情能力是一种选择,一种容易受伤的选择。因为为了与对方共情,我必须在我心里也搭建一个能让我理解这种感受的环境。
这才是真正的共情能力,试图把自己放到对方的环境下思考问题,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在没有通篇了解清晰信息时,就做价值判断。
02公司和员工的共情在招聘中真正的共情能力很重要。我去年在脉脉上看到这样一条HR的留言:
果然,马上就被抨击了。
作为HR,他只从自己方便的角度出发,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求职者对于隐私的担心,求职者时间被浪费。
如今,关于「员工体验」这个概念的讨论越来越受到欢迎。
为了留住核心人才,企业正在努力深入了解自己的人才,并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服务。
去年在拜访谷歌和Airbnb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他们员工满满的自豪感,有员工在公司餐厅那里把我拿咖啡,并充满自豪的告诉我:
我们这里的食物都是有「food manager」安排的——是的,我们有一个专职的同事负责为我们挑选提供零食。
最近Linkedin 《2020人才趋势报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力资源从业者开始变身市场营销从业者。
——看起来,大家都比较认可「营销人更愿意共情」(共情可以赚到钱啊)。
受访的7000多位人力资源从业者中,77%指出自己的公司在提升员工体验上有所动作,近五年来,擅长数据分析的HR从业者人数增长了近2.5倍。
人力资源行业甚至把营销的经典4P理论也搬过来改造了一版。
前Airbnb的专家Mark Levy,提到过一句关于员工体验的话,在我看来特别值得上面那位CEO学习理解:
员工体验,关乎于如何与员工合作,为他们做实事;而不是把什么都强加给他们。
03个人的共情能力再说说共情的另一侧:做自己。
这次疫情爆发后,有很多来自国外的批评,有些有点道理,但也有很多批评根本不是实事求是。
一些国外的网友没有清晰了解过中国土地上发生的事情,仅仅凭借一些只言片语的报道,控诉我们封城侵犯Human Right,或者谎报数字。
在这种没有任何共情能力的人面前,无论如何解释,都是有破绽的,因为别人就是来找你麻烦的。
在工作场合上,我们也见过类似的现象,很多公司欢迎员工之间互相挑战,希望激发讨论,但如果给不了建设性的建议,挑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那些找茬式的挑战,我依然想借用布芮尼·布朗的一句话:
如果你不是和我一样在竞技场上被踢屁股,我没兴趣听你给的建议。学会共情,不高高在上评论他人;也不接纳高高在上的评论。这可能就是这次疫情给我这样一个人力资源从业者的最大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