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判断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奏效,做一次高铁你就知道了。
作为一个常年出差的U盘式工作者,我绝对称得上是高铁和飞机的VIP黑金用户,通常我会利用这个时间充分的工作或者休息,所以我最怕的一件事儿,就是被打扰。
但是你知道的,人总是怕啥来啥,在这个相对密闭的空间里,我必须接受这个环境里发生的所有事,比如一个调皮的、吵闹的、没有礼貌、没有规矩的小孩。
说实话,遇到这种情况,我怕的不是这个小孩,而是这个小孩的父母。怕小孩的父母不管吗?并不是,我是怕这个小孩的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过度的自信。
如果小孩的父母不管,这件事儿就很容易解决,中国人一直传承着好面子的优良传统,我只要礼貌的把我被打扰了这件事,反馈给小孩的父母,大多数情况下问题会被解决,或者缓解。
但如果小孩的父母对自己的教育过度自信,他们通常只做一件事,就是冲小孩呵斥——你不能这样、你快过来、你要听话!而且通常他们喊的声音可能比小孩的声音还要大,实力扩大被影响的范围。
到这个时候你只能认命了。
因为小孩大概率是听不进去父母的呵斥的,他们知道他们的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们是没有办法的,而且他们已经习惯了,父母大声呵斥只是逢场作戏,表演给那些有意见的人看的。
最后,孩子就能得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手机、零食、或者玩具。
这就是嘴巴式教育的结果,父母用高分贝的声音,去命令、指责、批评孩子,他们觉得用行为去制止、引导孩子是一件非常麻烦且低效的事情。
当他们大声的命令对孩子不奏效的时候,在他们的角度里,大概率会认为这是孩子的问题,而不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所以他们会更大声、更愤怒、更张牙舞爪。
相信我,这都是我亲眼看到的,他们喜欢用嘴教育孩子,而不是行为。
他们要他们觉得,不要孩子觉得。他们只是在演父母的角色,而且演的非常用力,孩子被当成道具,被使用、被控制、被晒、偏偏不是被爱被理解。
你把孩子抱到一个角落,严厉但平静的告诉他,他正在做一件不正确的事情,有那么难吗?
说到底,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长期的手段,去引导孩子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然后现实会帮助他们,跌跌撞撞的修正他们的价值观,最终学会自己做选择。
作为父母,我是陪伴者、是垫脚石,而非控制者。
这一点和营销行业非常像,很多营销人都容易陷入控制者的角色。
你千万别奇怪,为什么有些广告文案写的就像在表达——我做这个产品不容易,你买吧。
你要明白,所有的品牌都希望消费者能够理解,自己的产品做工精良、工艺繁琐、成本高昂、真材实料。
更有相当一部分营销人喜欢把企业的姿态放的举世无双,比如一部分定位派,把企业的名头换着法的说成行业领先、世界前茅、万里挑一。
但这些跟消费者有屁的关系呢?
产品是你们的孩子,你觉得你的孩子非常优秀,你也认为你的教育非常到位,但你的产品对消费者非常不友好啊,就像你的孩子正在骚扰别人一样,你的一厢情愿又有什么用呢?
你嘴里说的,和消费者感知到的并不是一回事儿啊。
对于常年坐高铁的我来说,我能理解一次、两次、三次,我能一直理解所有打扰到我的人吗?
这个时候,品牌写出的文案就像是在大声呵斥的父母,看样子是在解决问题,而实际是在做无用的表演,看得久了,消费者就会失去耐心,让你别嚷嚷了,看看蚂蜂窝和BOSS直聘的下场吧。
这可能就是父母和营销人的共同之处吧,一旦你开始进入控制者的角色,你就会双手叉腰,命令你的孩子、命令你的消费者按照你的意志去做事,然后让事情变得更糟、让市场变得更不欢迎你。
想要改变,不如从管好的你的嘴,迈开你的腿开始(怎么说的像减肥口号一样)。
总之,孩子需要你用行动去感知和影响,产品需要通过市场的反馈来调整,你不动起来,所有的好结果都跟你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