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时代

不能落地,别谈想法

粉时代

截止到19年初,我们服务益海嘉里旗下的胡姬花花生油品牌,实现了约30%的增长,说实话,这事儿值得傲娇。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有一个不易察觉的事儿,就是人们总会习惯性的给别人建议,但这些建议里,95%的建议都会腰折,因为其中大部分建议都缺乏建设性,俗称——不能落地。

营销咨询本质上是个给建议的活儿,我自称这个活儿是门手艺,郭德纲曾经说过,什么是艺术?得把这两个字拆开了来看——

艺、是能耐;术、是把能耐卖出去。有艺无术,那你就是诈骗;有术无艺,那你就是商贩。

我们给企业的建议,能卖出去的原因很简单,这个建议对他来说是建设性的、能有效落地的;卖不出去的原因也很简单,你给的建议对他来说没有价值,这事儿你谁也不能怪,只能怪自己学艺不精。

究其根本,咨询一定是一个量身定制的活儿,所以这里要教你一招,如果你在看到有人试图守着某种理论来打天下,他们不是骗子就是商贩。

01

我们从「保护环境」这个长期性话题上,来看一下什么是有建设性的建议。

今年「垃圾分类」像是一股潮流,连声招呼都不打就涌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大量的投入分类垃圾桶,学习“新潮”的垃圾分类知识,每天花大量的精力去实施垃圾分类的动作,顺便给江浙地区的塑料行业贡献了百亿规模的市场……

但潮流来得快,褪去的更快,「垃圾分类」的话题像一场被遗忘的电影,现在几乎无人再提及。

问题出在了哪里呢,两组图片或许会给你答案。

首先,「垃圾分类」对群众来说只是一个概念,相比之下,这组图里解决烟头丢弃、以及合理使用纸张的问题看起来会更具体,问题越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就会越清晰。

其次,「垃圾分类」我们提了很久,但当群众具体的去落实时,却发现群众对「垃圾分类」这件事儿没有任何感知。

什么意思呢,上图中只要我看到这个场景,我就知道我该把烟头扔在该扔的地方,我就知道我应该更合理的使用纸张,我能感知到我现在正在参与的事情,目的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

至于梅西和C罗谁厉害,真的不重要。

最后,看见「垃圾分类」的垃圾桶,大多数人只知道,如果不这么做要被罚款,保护环境这件事早就跟他没什么关系了。

因为你想解决的问题太多了,「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你试图让群众理解背后的原理,去学习什么是湿垃圾,那基本是扯淡。

你根本不知道中间的认知壁垒有多高,如果真的是为了解决这个系统问题,强行推动「垃圾分类」的方案基本是无效的。

倒不如把「垃圾分类」最严重的问题分个类,无论是根据降解的时间,还是按照垃圾的危险性,还是从填埋空间的角度……挑出3个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给出具体的方案,例如上面两组图。

我说的不一定是对的,但为什么要这样思考呢,因为这样一次解决了3个问题——

1、把问题变得非常具体了

2、问题越具体,我们给出的方案越容易被感知

3、环境问题数不胜数,我们一次解决3个问题,把保护环境变成了一件可持续、可积累的事情

02

我们把这样的思考放在了胡姬花花生油的项目上。

第一、把战略变的具体

花生油市场的竞争比你想象的还要激烈,有代表先进现代工艺的「5S压榨」、有不明觉厉的「1:1:1」、有强调健康的「富含高油酸」,胡姬花也主打了20年的「古法工艺」。

但你要明确的知道,消费者买的可不是「现代工艺」或者「古法工艺」,消费者买的是花生油的「香」。

胡姬花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古法工艺」和「香」有一个具体的落脚点,让花生油之间的“争香之战”中,和「现代工艺」形成强大的对立面。

首先,「古法工艺」要具体,所以我们找到了古法工艺榨油的核心——慢火炒、香透了、再小榨。

「古法工艺」其实和「垃圾分类」一样只是个被高度压缩概念,人必定通过联想,才能对「古法工艺」有具体的认知。

联想的本质是什么,是场景,“慢火炒、香透了、再小榨”的工艺制作场景,帮消费者构建大脑里的画面,细节越细,联想越具体清晰。

其次,「香」要具体。通过调研发现,在消费者的认知中,传统工艺榨的油都是来自老油坊,小时候经过老油坊的时候,总会被特殊的香气包裹。

既然消费者的认知已经这么具体了,我马上我们不充分的利用呢,于是有了——嗯,老油坊的香。

老油坊这个具体的场景,既承载了传统的工艺,也让老传统的香有一个具体的联想。

第二、让战略可感知

让战略可感知,简单来说就是你得让消费者知道你在说什么,说来奇怪,大多数广告偏偏不这么做。

他们喜欢「垃圾分类」这样概念性的传播,消费者听不听得懂没关系,按照郭德纲的说法,他们可能算得上是有艺无术的骗子吧。

人的感知系统无外乎6个——眼、耳、鼻、舌、身、意。

胡姬花就是要在战略上干预消费者在这6个维度上的感知。

眼:人们看得到的胡姬花品牌相关的所有视觉呈现,都要围绕「古法工艺」进行干预,比如产品的包装设计、线下终端的地堆陈列、线上品牌推广的风格、甚至打造「卖油郎」的IP,通过这个IP进行所有的品牌推广活动。

耳:「香」怎么通过声音来刺激消费者呢,其实就是前面我们说到的联想,广告语中的「嗯!」感叹词,用这个我们最常用的对味道的评价方式,提醒消费者对「香」的感知。

鼻:为了能更好的在线下场景让消费者对「香」有感知,我们还专门研发了「缓释技术」,能让消费者在路过胡姬花区域的时候,切切实实的闻到油香味,直截了当的刺激他们的嗅觉感官。

……

好了,再说就要超纲了,而且我想也不必多说,人有了感知才会行动。

迄今为止,我们发现大多数人都逃不过「自嗨」的魔咒,尤其是企业的老板总会兴奋的告诉你,他们的产品是行业内最良心,用料最讲究,品质最优质的。

但是这些有什么用呢,就像我告诉你,「垃圾分类」可以让地球多活10亿年一样,你根本无法感知,且提不起兴趣啊。

第三、让战略变的持续

这让我想起了可口可乐,如果让我来总结,可口可乐的战略才不是什么「经典」,而是——随时跟上年轻人。

为什么?其实你看一个企业一直在做的动作就好了,可口可乐这样活了130的企业,他们早就看透快消饮品的核心战略,是针对年轻人的营销,毕竟年轻人才是传播和消费的双主力人群。

从另外一点也可以看出来,可口可乐130年,里面的内容物除了几次革命性的改革,大多数时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一直在变的,是它的包装。

包装,就是可口可乐持续的战略。

和可口可乐不一样的是,花生油是刚需,花生油只需要围绕它的核心本质「香」展开落地的动作。

另外,胡姬花品牌强调的是「传统工艺」的差异化,那么,持续的把「传统工艺」带来的「香」讲实、讲透,让「传统的香」成为壁垒,把6个维度的感知强化成认知,就是胡姬花持续的战略。

03

就像我们做咨询,最终战略的落脚点是在包装建议和广告文案上一样,看起来很简单,但背后是多少体系和逻辑的支撑。

企业最终会为了我们提供的那句话而买单,有些时候尽然觉得我们和咪蒙一样,都是卖字为生。

如果我们提供的方案不够不具体、不可感知,且对企业来说不持续,我们的方案自然也就卖不出去,这就成了郭德纲嘴里有艺无术之人,是骗子。

继而,不能落地的建议,根本不算建议;不能落地的想法,根本不断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