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体经济下行,大多的行业和品牌预算缩减,市场多呈观望态度。换一种思路来看,经济寒冬正是品牌占领或增强用户心智的好时机。除了渐趋饱和的一二线城市,品牌也在不断探寻新的市场增长点。而三到六线城市的新兴市场,正悄悄孕育萌动着生机和希望。
泛为科技联合创始人 窦良玉
上周食品饮料数字营销论坛上,泛为科技联合创始人窦良玉作了关于「下沉市场是快消品牌的新增长机遇」的主题演讲。借此机会,Marteker记者现场也采访到了窦良玉,更深入了解崛起中的新兴市场蕴藏的商业价值,以及不同市场不一样的玩法。
同而不同的下沉消费人群
下沉市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被忽视的80%人口、97%国土面积。有近三百个地级市,三千个县城,四万个乡镇,六十六万个村庄,人口总数高达10亿,在2018年贡献了59%的GDP。有数据分析,下沉人群,消费意愿强烈,消费观念渐成熟,与一二线城市无限趋同,对品质和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根据京东手机发布的最新iPhone数据报告,今年1月到8月,iPhone通过京东在三到六线城市销售额增长,是一、二线城市增长的5倍,三到六线城市销量增速也远高于一、二线城市。他们强劲的消费力,显然已成为品牌新的增长引擎。
明显的区别,表现在工作和生活态度上。窦良玉介绍说:一、二线城市人群迫于工作压力,更关注时事、商业等相关内容,社交圈子倾于商务;而下沉人群,是熟人圈子,工作压力小,关注的多为生活、健康、娱乐等,互动性更多,也更贴近生活。「如果我发一条朋友圈,说某个品牌的酱油不错,一、二线市场的朋友首先会反应说,你是不是跳槽去这家公司了;而下沉市场的朋友会问哪儿可以买到。」
不同的市场,营销玩法也变了
消费者「风格」如此不同,品牌也必须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根据在数字营销行业的多年服务经验,窦良玉建议,针对一、二线市场,品牌适合「TA触达、精准营销」;而对于三到六线新兴市场,品牌更适合做「品牌建设」,因为消费者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个品牌,品牌认知度非常低。
一方面,下沉市场触媒渠道较少,消费者对品牌的敏感度和认知度偏低;另一方面,山寨品处处可见,消费者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有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不清楚家里电视机或洗发水的品牌。特别是食品饮料、个户家清、家居服饰、本地生活等行业,90%品类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低于一、二线城市,意味着这些品类下沉还存在着很大空间。
因此窦良玉认为,「品牌更应该做的是,增强品牌的曝光量」,即品牌知名度的优先级高于美誉度。
看似传统的「口口相传」在下沉市场特别有影响力。与泛为科技达成战略合作的趣头条,通过差异化的内容、独特的社交裂变运营机制,短短27个月,打破历史最快纪录,登陆纳斯达克。有着很强的裂变基因的趣头条,月活用户达到1.1亿,也成为了品牌下沉的最佳入口。
迎合下沉用户喜好,切入真实生活场景
下沉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巨大的市场,整个营销行业的下沉营销也无太多经验参考。作为趣头条的品牌独代,泛为科技借助趣头条对下沉用户深度挖掘,力争把这部分新增红利最大限度带给品牌广告主。
比如,今年趣头条打造了贴合下沉用户生活的国民级热赛「这!就是广场舞」,火爆5个月,在50座城市开展50场海选赛,每场千人参与。不仅提升了市民的文娱活动体验,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同时也为趣头条带来了大量的新增用户。
期间,泛为科技帮助品牌如福特领界、京喜(原京东拼购)、陆金所等,借力广场舞大赛,线上线下资源联动,快速切入到了下沉用户的生活场景中,为品牌带来了超预期的营销效果。据了解,2020年,「这!就是广场舞」将火热加码,预计全国280场,持续打造下沉市场的一个国民级热点。
最后,聊到品牌下沉营销,泛为科技扮演着什么角色?窦良玉比喻,泛为科技是品牌主与媒体的一座桥梁,但又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高速公路,甚至高铁。一方面深入洞察下沉用户的本质特性,以及结合品牌的调性,为品牌主提供定制营销规划,策划下沉营销活动,精准捕获潜在用户,做好品牌主在增量市场的拓展。
另一方面在技术领域出陈出新,如打造创新产品「自动生成动态视频创意」「智能排期系统」「媒体管理平台」等,来提升广告CTR,提高服务品牌主的效率,「说到底,要让品牌主的每一分物超所值」。
不破不立,经济下行的时代,品牌也开始转变思路,在新兴市场拓展生意,这正是他们重新认识下沉市场的最佳时机,「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