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时代

给多少钱,能让你心甘情愿996

粉时代

奇葩说的最新辩题,和职场有了亲密接触:

《感兴趣的工作总是996,我是不是该886?》

这个话题在知乎上了热榜,我和一众人力资源话题优秀回答者,都认为即使感兴趣,也不能用996的形式去消耗自己的兴趣。

在知乎这个职场白领的最大聚集平台,我们的回答自然都排在了前列。但这不是故事的全部,因为我们这些人力资源领域的优秀回答者集体遭遇打脸。

知乎的即时调研显示:

虽然大家不愿意为了兴趣而加班(仅12%认为做感兴趣的事不累),但有接近一半的人认为,只要钱给够,就可以996……

所以钱多,就可以996,是吗?

在我的回答下,我听到了很多职场人的心声:

有人说:

「我没钱宁肯死。」

有人附和:

「没命可以下辈子再来,没钱我是死也不甘心。」

还有人回复:

「道理都对也都懂。但是没钱一切道理都是狗屁。过劳生病没命是概率,现在看不到。可是穷困潦倒,入不敷出是现实,是每天压在头上的一座大山。 这大山也会要了人命的。」

不得不说,我们国家的职场人大多是很淳朴的,大家还相信努力=更多收入。

但是这也很让人担心。

高薪就可以996,是一个伪命题。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分享过「NPL思维逻辑层次」的概念:

在NPL思维逻辑层次里,缺少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发现趋势的能力,努力的价值是极有限的。

厉害的人,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1996≠高收入

我理解小伙伴想要挣钱的淳朴愿望。

但是996从来不是高薪的保证,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直接关联。

公司给薪水的原则是什么?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你们前往一家公司去面试的时候,你是凭借什么拿到高薪的?

是你可以接受996的意愿吗?

企业付薪的原则是什么?

介绍一个人力资源行业里备受认可的「素质冰山模型」:这一模型把不同类型的素质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冰山以上部分——知识和技能,这是外人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善提高。

冰山以下部分——包括角色定位、自我认知、性格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Sean Ye,公众号:瞎说职场

用跳槽来逃避问题的职场人,后来怎么样了?

冰山以下的部分,很难衡量。因为HR没法在半小时内,挖掘冰山下的那些亮点。所以,面试官核心会考量的就是两样东西。

1.知识:

比如市场营销知识、财务知识、产品知识、专业学科知识。这些知识,需要较长时间学习才能掌握。

2.技能:

比如语言技能,英语是否流利,还会说小语种;编程技能会Java还是Python?沟通技能,比如销售技能,谈判技能。

怎么证明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呢?我们要拿出证据,比如:

毕业的学校;

之前服务过的公司;

做过的项目和案例;

合作过的客户……

这是正常企业面试和谈薪水的基础,企业绝不会以996来给员工定薪。

富士康产线上的工人,算的是计件工时,工人996加班,那是实实在在能够赚更多钱的。

而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企业是不会按照工作时间付钱的。

就算是你以东哥兄弟8116的标准要求自己,绝大部分搞996的公司也不会按照劳动法给你支付1.5倍,乃至2-3倍的加班工资。

就算极少数头部互联网公司愿意支付996的溢价,他们招聘员工的标准依然是看你能力,而非是否愿意996。

这个因果关系,我们不能颠倒。

带来高薪的,从来不是996,而是我们的过往经验和能力。

2谁来保障我们的高薪

小伙伴们都是单纯的,所谓高薪是一个非常虚的说法。

整体薪酬包括基本薪水、五险一金、绩效奖金、加班费、员工福利、销售提成以及股权激励……

除去基本薪酬,其他都是很有弹性的。

我看过一位朋友接到的目前最大的未上市独角兽公司开的offer,月薪6万中,有一半以上的收入是奖金,再加上额外的期权部分。

这些部分都不是100%保证有的。就算是基础薪资,未来会给多少年,也是一个疑问。

但我们在消费的时候,往往会以预期收入去花钱,比如买房。

如果收入突然减半,甚至消失。我们往往是无法承受的。

这些纸面数字,最终能不能实现,完全看企业是不是讲信用。

而996的公司,敢于挑战劳动合同法的公司,真的值得我们信赖吗?

事实上,我们见过太多的公司骚操作:

行情差,就砍掉年终奖;

想裁员,就去查员工报销,或者给员工考高数;

不想要怀孕女员工,就给人换岗恶心人;

不想给期权,就在期权生效前赶人。

这些套路,如果公司真想玩,处于弱势的员工是毫无挣扎余地的。

对于上班族的我们来说,成就高薪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我们相信:公司愿意和我们分享收益,愿意和我们一起成长,愿意有肉大家一起吃。

但是敢于违法压榨员工的公司,值得信赖吗?

稍微吐槽一句,那些在某为工作10多年的老职场人,当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控诉某为在他们岁数大了之后,加不动班之后,怀孕要生孩子之后,开始对自己下手时。

我其实是很奇怪的:

08年某为顶着劳动法出台之际,大搞全员离职的新闻,老员工不可能不知道。大家都不瞎,公司能做这件事,为啥不能把加不动班的你给裁掉呢?

3钱多,可以换命吗?

2015年12月13日,腾讯李俊明陪妻子散步时猝死,引发腾讯员工对加班的反思;

2016年6月23日,前阿里集团数据技术及产品部(DT)总监欧吉良猝死;传是因为经常加班缺乏运动,结果在运动时猝死。

2017年2月13日,奥美24岁李某猝死;

2018年12月8日大疆员工25岁的郭某猝死;

2019年1月18日华为36岁工程师齐智勇猝死;

(齐志勇生前微信)

大家都觉得自己特别健康,这种猝死的事情,不会轮到我身上。

可是,这些猝死的职场人猝死前,谁预料到自己会支撑不下去的。

不仅是猝死,亚健康的状态,也是严重消耗我们身心健康的。

在美世的时候,我们做过一期最佳健康雇主调研,总共15000名受访员工中,有50%的职场人承认自己面临过量的精神压力。

带着这种压力,真的能做好工作,打造成功的职业前途,并且维系和谐的家庭关系吗?

希望大家能够避免那种「前10年用命换钱,后几年用钱换命」的消耗型玩法。

从23岁到60岁,我们的职场寿命高达35-40年,我们要在职场上,同样以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态度对待自己的健康。

写在最后

我不抵触加班,谁没个着急事情?

个人有,公司也有,大家互相帮助。

但是,996不同。

996自带「长期」和「义务」的标签,以制度的形式剥夺了员工的私人时间和个人成长的时间,还让员工习以为常。

当一家公司选择996,007,8116……等一系列违法用工方式时,他同时也在告诉员工一件非常残酷的事实:

我不当你是人才,我无所谓你的成长,我就当你是消耗品,用完我换新的。

所以,亲爱的职场人,你的兴趣是做消耗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