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时代

抖音短视频的三大要素致胜

粉时代

1. 抖音短视频运营最长15秒的视频内容

即使现在某些达人能发布时长达一分钟的短视频内容,但抖音上的核心内容还是15秒的短视频。

我一直将其意义类比于微博的140字,创作内容的上限设置本质上是解放了UGC的生产力。

微博解放了图文的生产力,抖音解放了短视频的生产力。

只要你能写出一句话的段子,你就能发微博;只要你能拍出一个包袱或者反转,你就能发抖音。

而且,我不知道是不是抖音团队有测算过,阅读一条满140字的文字+简单配滤镜的图片(非长文字图片,非多宫图),普通人需要的时间恰好也在12-15秒之间。

但是,既然只有15秒的长度,稍微长一些的非泛娱乐类内容就无法展现了,比如美妆和舞蹈教学,甚至是一分钟也是不够的。这和微博大热之后,博客依然不死,微信公号大火,有相同的道理,时长更长的短视频内容本来就有大规模的刚需。

而抖音能否在其平台大力推广更长时间的短视频内容呢?难度不小。抖音的刷到停不下来,来自于人性对刺激的饥不可耐,一个又一个的15秒,是一种上瘾机制,只不过程度对每个来说不同而已。

在看完数个15秒视频之后,突然刷到一个一分钟的,界面还完全一样(仔细看底部有个很细的进度条才能看出这是一个较长的视频)的情况下,会让人突然觉得这个视频好漫长,都过了20多秒怎么包袱和反转还不出现,原本短内容带来的高频刺激感会被大幅削弱。

2. 真正的视频流flow

基于有了极小颗粒度的内容,才有了让用户连续刷到停不下来的基础。

在此之前,大家普遍会觉得微博和朋友圈的图文流内容是个时间黑洞,刷着刷着很快时间就过去了。

抖音里的视频内容是所谓魔性(早期是鬼畜动效)和洗脑(重复的背景音乐模板),但这在长视频和电影里也能做到让你有这个感觉,抖音的刷到停不下来,主要还是以内容够短为前提。

从现在几大主流短视频产品来看,抖音、改版后的美拍和微博内的视频流,都做了可以连续不断”手指向上一拨就可以向下刷到新内容”的产品机制。

坚持自我的快手的发现流里是多个视频封面的展示,单个视频播放后向下刷新出来的是评论区,想看新的得回退到发现流再选择播放。

不过,微博的热门视频信息流依然是传统的横屏展示(微博story在24小时后会自动消失),而美拍的视频内容最长可上传5分钟。

当然,其他家产品至今没有选择简单抄袭(因为copy产品功能很容易),背后肯定是有其原因的。

抖音的下刷视频flow机制,虽然更容易让人刷得停不下来,但却是一种被动的消费形态,也就是说,大部分用户几乎没有什么太多的主动选择权(或者也不需要)去关注特定领域的兴趣类内容。

也就是说,抖音本质上已经形成 了一个泛娱乐的内容消费社区,满足的也是用户在泛娱乐领域的内容消费诉求。用户确实会沉迷其中疯狂杀时间,但抖音不是一个兴趣社区。

3. 竖屏,且是高清全屏的竖屏

首先这可以理解为,相对横屏,竖屏和手机摄像头拍摄下来的内容形态更为一致。

另外,强运营的抖音一开始就去各大艺校拉了一批高颜值高才艺的学生入驻抖音,而这些人的优势是在传统的模糊横屏里无法完全展现出来的。

包括最早在抖音里横行一时的技术流们,也需要竖屏的高清展示才能看出其运镜的厉害之处。

问题是,每次全屏只展示一个短视频(想换着看只能一个一个不停地刷下去),和传统的短视频列表页(首屏4-6个短视频可选,并且下拉能看到更多可选)相比,区别会非常大。

之前我以为,抖音的内容分发逻辑,应该是类似今日头条app的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发和兴趣推荐,直到我偶尔会刷到同一个人发的同一个视频(我在这个达人的个人页里看过一次,然后推荐流里又给了我推荐),才发现抖音的推荐可能是强运营下的中心化分发。